三年一次!推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期間到瀨戶內海旅行的9個理由。

享譽國際的瀨戶內海藝術祭是愛藝術的人此生一定要朝聖的地方,除了熱愛藝術或喜愛日本外,再給你9個一定要拜訪瀨戶內海的理由。

許多人會問:瀨戶內海的藝術作品多半都在戶外,平常也能看見,為什麼要挑藝術祭期間?
平日的瀨戶內海,靜得能聽見風穿過巷弄、海浪拍上防波堤。但藝術祭期間,這片群島就像被重新上緊發條的音樂盒:港口升起五顏六色的旗幟、咖啡館提早開門、居民穿上志工背心迎接旅客。街角傳來音樂演出聲、藝術家在現場揮筆創作、孩子們奔跑在作品之間、旅人彼此微笑打招呼。從下船那一刻起,你會感覺整座島正隨著人潮與藝術節奏一起舞動。




 

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瀨戶內群島為舞台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自2010 年創辦以來,每三年舉辦一次,以「海洋復興X現代藝術X 島嶼生活」為主題,2025年將迎來第六屆,春、夏兩季展期已結束,秋季會期自10月3日~11月9 日,為期 38 天,涵蓋17個展演區域。
藝術祭期間,瀨戶內海不僅僅是「多了幾件作品」或「幾場活動」,而是整個交通、餐飲與生活機能全面升級:船班比平常更密集,島上巴士加開,聚落的餐廳、咖啡館與雜貨小店幾乎天天營業,甚至許多平時只在週末開門的文創店與在地工坊,也因為藝術祭而重新熱鬧起來。
當硬體支援替島嶼帶來人潮,音樂、市集與藝術同步響起,你會明白這場三年一度的盛事,並不只是看展,而是能更親近地去融合整座島嶼甦醒的共鳴感。



 

理由1:讓觀展更省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護照就是最具收藏價值的旅行紀念!購買「三季共通護照」或「單季護照」,即可自由進出各島指定作品與展館乙次,覆蓋率多達七成,若以三天兩夜行程為例,平均可節省約 40% 的入館費用,同時還能收集限量印章與紀念手冊。


 

理由2:藝術作品互動性更高

藝術祭不只是展覽,而是島嶼全面性的慶典。藝術祭期間,許多戶外作品會新增互動設計、聲光演出或限定活動,舊倉庫、古民家、小賣店變身臨時劇場、海邊小屋舉辦夜間展覽,與往常呈現完全不同的氛圍,你會覺得自己不是觀眾,而是被作品邀請進去的參與者。


 

理由3:船班密集加開

平常僅數班的渡船,藝術祭期間加開至倍數以上,島的距離變近了。不僅往返高松、宇野、直島、豐島、男木島、女木島的航班更頻繁,還有特別加開的旅客船與直達路線,即使臨時起意或快閃跳島,也能輕鬆串聯多座島嶼,減少等待時間,大幅提升旅行的自由度。


 

理由4:巴士密集加開

在藝術祭以外的時期,島上巴士班次少得可憐,一天往往只有三、四班,錯過一班就得步行幾公里,藝術祭期間不僅主線巴士班次加倍、臨時路線與接駁車同步啟動,豐島與小豆島還能購買一日乘車券,旅人可隨意上下車,島內移動彈性變多了,不用再被時刻表綁住,而能把注意力放回海風、展品與路上的風景。


 

理由5:島內餐廳全面復活

島上許多的咖啡館、小食堂與創意餐館,平日往往大門深鎖,只在週末或假期營業,旅人常為了覓食而繞上一整圈。藝術祭期間,店主人重新開門迎客,有的推出藝術祭限定菜單,有的與在地媽媽合作開設期間限定午餐食堂,街角更能見到臨時市集與移動攤車,販售自製甜點、精釀啤酒與手工藝品。那是一種「整座島都在煮飯給你吃」的熱情,這些只開三個月的島嶼餐桌,往往成為旅人最懷念的風景。


 

理由6:世界各地朝聖者

平時的島嶼靜得只剩風聲與貓叫,藝術祭一開幕,氣氛立刻翻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帶著期待與溫柔聚集於此,走在小巷裡,彼此微笑、點頭、指路,產生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整座島像變成一座小小國際村,就連碼頭邊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奮力揮旗道別,船上的旅人也會熱情揮手回應。


 

理由7:島民參與感更強

當地居民不再只是觀眾,而是藝術祭的一份子,藝術成為日常,從港口旗幟、路邊裝置到村落氛圍,空氣之中帶著一種大家共襄盛舉的熱情,他們自願當導覽志工、在家門口販售手作甜點,甚至以自家庭院作為臨時展區,那不是商業行為,而是真心想與旅人分享島嶼的故事,這些不在旅遊書上的瞬間與偶遇,常常比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更令人難忘。


 

理由8:多語支援與探索的安心感

平時島上標示多以日文為主,外國旅人常看不懂交通資訊或展館作品資訊。藝術祭期間,官方導覽地圖、展區指標與作品說明皆提供中、英、韓多語版本,諮詢處也多有外語志工協助,即使第一次展開巷弄探訪,也能感到安心而自在。


 

理由9:三年一度人與島的重逢

藝術祭不只是展覽,而是一場人與島的重逢。許多志工、藝術家與旅人都會為此再度回到島上,續寫三年前未完的故事,當你再次登島時,會發現自己已是這段歷史的一部分,也成為三年後未來的一部分。



平日靜謐的島嶼,因藝術祭而被音樂與人聲喚醒。那份熱度不只存在於展館,也流動在食堂的料理、渡船的廣播、乃至每一位與你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之間。直到親身走過,你才會明白,藝術祭最令人上癮的地方,其實不是作品本身,而是那股整座島一起甦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