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京都人的降溫美學,距離河原町15分鐘車程,走訪京都上古森林「糺之森」,連結下鴨神社與河合神社的參拜散策。

夏季的京都也是很炎熱的,但是「糺之森」裡綠意盎然讓暑意頓消,所以常是京都人消暑的好去處,也會順路前往下鴨神社和河合神社參拜。

接近中午時分,京都市中心的柏油與石板道正被曬得發亮,熱浪從地面翻湧而起,然而一踏進糺之森的剎那,空氣忽然轉換成濕潤的草香、湧泉的清冽,以及楠木與櫸木的樹脂味混合在一起,腳下的碎石與泥土吸走了暑氣,讓人不自覺放慢呼吸。原來,糺之森並不只是神社的參道,而是京都人夏日必來的降溫勝地。


 

京都人的降溫哲學

京都夏季的氣溫毫不留情,盆地的悶熱常常突破 35 度,即使隨意散步也會汗流浹背。我問過幾個京都朋友:「夏天這麼熱,你們都怎麼降溫呢?」她笑說:「哪裡要吹什麼冷氣?去山裡、去河邊啊。大原、貴船、鞍馬,空氣都比市區低好幾度。晚上啊,我們就去鴨川納涼床,聽水聲、吹河風,把流水聲當成一桌清涼佐餐,比什麼都舒服。」他們說完,我心裡浮現一個想法:原來,京都人的避暑方式並不是一味吹冷氣、吃冰,而是選擇與自然共處,他們會往山間、林間、溪流走去,用最樸質卻耐用的方式降溫:保持空氣流動,讓腳步調整身體的節奏。如果你不想跑遠,那麼糺之森,或許是市區裡的最好的去處。


 

京都市區的千年森林-糺之森

糺之森位於京都北側,與鴨川知名的「跳烏龜石」只隔一條馬路,這片原始森林早在平安京遷都之前就已存在,至今擁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夏季的糺之森,兩側楠木、槭樹與櫸木會吸收熱氣,潺潺溪流在林間迴響,讓整片綠蔭保持恆定的涼爽,抬頭仰望,古木交織成一頂天然綠色穹頂,把烈日切割成細碎光影,有時剛好映照在石燈籠、石橋與亭子上,灰白石面因而閃出溫潤光澤。
一位奶奶拿出手巾慢慢擦汗,正好有一陣風從森林深處吹過來,掠過她的臉龐,她抬頭微笑的神情,彷彿在告訴我:「這裡的風啊,連我們京都人自己都捨不得錯過。」




 

不一樣的森林

這片森林,確實看起來跟其他寺社前庭的參道不太一樣。我想起京都朋友跟我說過:糺之森不只是參道,而是神明的居所,相同的是,參道筆直延伸,嚴格對齊朱紅色樓門,象徵著凡人踏入神域的正道,然而不同的是,糺之森沒有被刻意修飾的花圃,也沒有人工造景,而是完整保留下古森林的原貌:粗壯的楠木與櫸木,樹齡動輒數百上千年,枝幹交錯在頭頂,像是一道天然的神域屋頂。
京都人相信,古木本身就是神的憑依之所,走過時應懷著敬畏之心,當陽光透過樹冠層照在這些神木與石燈籠上,光影與白紙一同搖曳,就像神靈在低聲回應。「所以說,糺之森並不是單純的參道,而是一條由上古森林、樹木神靈與人類祭祀共同構築的通道。」



 

古都精神象徵-下鴨神社

走過濃密的森林,眼前忽然一亮,朱紅色的樓門與本殿在陽光下鮮明耀眼,如果糺之森是一條夏日的綠色長廊,那麼盡頭的下鴨神社,就是這條長廊所守護的精神庭園。下鴨神社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建於 6 世紀前後,與上賀茂神社並稱「賀茂社」,共同守護京都,被視為古都精神的象徵,1994 年,與糺之森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主殿與権殿均為國寶。下鴨神社簡潔又古樸,境內不僅有職司生肖守護神的「干支的神社」、祈求良緣的「相生社」、祈求美麗的「河合神社」、開運除厄的「比良木社」,還有以清泉聞名的「御手洗社」,構成完整的信仰空間。






 

御手洗川

「夏天來到下鴨神社,可別錯過社內的御手洗社。」流經御手洗社的御手洗川,自地底湧出,因湧泉清澈,被視為神明的御用之水。每年夏日舉行的御手洗祭,信眾赤腳走入湧泉淨腳,冰涼沁骨的水意,象徵把炎夏的灼熱留在水中,換來新一季的清涼。



 

河合神社

河合神社位於下鴨神社糾之森一側,小巧別緻、素雅古樸,以祈求美麗為主的河合神社,供奉守護女子內在與外在美麗的日本第一美麗神-玉依姬命,參拜者在鏡繪馬描繪理想的面容,再在背面寫下願望,寓意內外兼修,看著鏡繪馬牆上,有人細描眉眼、有人大膽用色,每一個願望,都代表了女孩對自己幸福與美麗的憧憬,儀式感十足。





那一天,我在糺之森遇見一位帶孩子散步的媽媽,她停下來對我笑說:「走到這裡,人就涼了,你也是吧?」我順著她的視線望去,滿眼綠意,暑氣早已消散不見。原來,京都的夏天並不是催促你躲進冷氣房或逃離此地,而是輕輕地提醒-找到能安放自己的溫度,把身心安放回季節裡,或許才是真正的京都式降溫態度。


 

京都獨家吃喝玩買

推薦閱讀:避開伏見稻荷大社的人潮,稻荷山晨間健行,享受森林與池塘之間的早午餐時光。

推薦閱讀:京都清水寺參拜過後遇見周邊古樸町家,滿滿的季節旬味與自然景色。

推薦閱讀:嵐山清晨2.5小時提案!從竹林到古民家,眼前總是一抹綠,麵包咖啡打造完美晨光。

推薦閱讀:京都祇園的一席茶,不只品茗,更重要是讀得到空氣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