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京都祇園是藝伎發源地之一,想體驗傳統、道地、藝術的京都來這裡就對了,選間花見小路的茶屋,靜靜閱讀空氣中的優雅。
巷茶屋 北川半兵衛與五茶の会席
映入眼簾的是木格窗、灰土牆與低彩度桌椅,町家老屋刻意壓低視覺焦點,沒有霓虹、沒有音樂,只有與茶湯相融的質樸美感,保留著一切純粹與節奏的空間。
京都祇園也有安靜的那一面
祇園是京都藝伎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花街中,藝伎的一舉一動:遞茶、轉身、語音高低、眼神停留、步伐節奏、甚至選擇器物的方式,早已成為一種舞台表演的延伸,而如今,也轉化為一種獨特的價值觀:不迎合、不急迫,緩慢、熟成、日常即儀式。走在祇園,說話的方式、走路的節奏,甚至沉默的空白,都是一種藝術,一位藝伎如何不說話卻傳達情緒,如何不靠近卻傳遞溫度,皆是一種「間」的修辭,適度留白,反而是最深的尊重與理解。
花見小路的靜巷茶屋
在祇園,一位茶師為你端茶的方式,等同於一位藝伎遞上一首和歌,不為炫技,只為讓你安靜地成為那杯茶的聆聽者。錯開八坂神社的熱鬧與人潮,轉入祇園南側的花見小路通,再拐進南園小路與清柳小路之間的靜巷,北川半兵衛祇園分店便靜靜佇立在町家轉角,如同一位老友輕聲邀你來作客,而非喧囂開張的店舖。
北川半兵衛 祇園
開業於1861年的北川半兵衛,昔日是宇治的百年製茶老舖,如今祇園分店以融合百年技藝與當代體驗表現,讓茶不只是茶,而是一場可被觀看、被品味、被沉浸的新形態茶藝文化。
承襲本家宇治製茶商的百年傳統,在舊的方面,建築保留町家原有的橫樑、土牆、塌塌米比例,輔以灰階泥牆、木紋桌面、玻璃與和紙濾光的日式留白語彙,讓整個空間如同一只被緩緩打開的茶罐。
在新的方面,由建築師與茶師聯手打造的內部,茶席不密集,每一組客人皆擁有「一人一席一景」的空間領域,店內不放音樂,讓木頭、陶器、茶湯與人聲的細微摩擦,自然生成空氣之中的旋律。
若你也想學會讀懂空氣,不妨用一個下午來到北川半兵衛,只做三件事:觀察、等待、品嚐。
光影的節奏(光を読む)
陽光透過格子窗灑落在木桌與茶湯上,不同時間角度會讓茶的色澤產生移動的餘韻,別急著喝茶,先看五分鐘光線怎麼打在每杯茶上,因為這是祇園的第一課:空氣,是看得見的。
動作與距離感(間を読む)
從茶師端茶的姿態、腳步的停頓、到聲音的輕重緩急,無一不是剛剛好的安排,這些細節,正是祇園對「間(ま)」的詮釋。
茶器的聲音(音を読む)
無背景音樂的茶屋中,你能聽見杯子碰盤、茶湯傾注、手指輕觸陶器的聲響,試著用聽覺記錄一杯茶被送上桌的所有聲音層次。
茶的色澤(色を読む)
從濃抹茶的深綠、玉露的淺碧,到焙茶的褐金與紅茶的琥珀色,每一杯茶的顏色皆不同,趕在入口餟飲之前,寫下幾句你最有感的那杯色彩與形容詞吧。
茶的溫度(温を読む)
有些茶需低溫萃取,有些必須高溫展香,不過,當雙手捧起杯時,一杯茶的溫度落在掌心,剎那間,感受到了此刻最真實的感覺,是放鬆?想閉眼?還是微笑?
京都本就以緩與靜著稱,祇園更是如此,而走入北川半兵衛,恰巧能把這種節奏做成可以被練習的儀式。
一回茶席之間,不追問你是否加水,也不急於為你添杯,而是慢慢為你調製適切溫度、開啟香氣、呈上餘韻,茶湯與茶點堆疊起來的層層順序,一切只等待著你讀懂空氣,讀懂自己。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學會讀懂空氣,就到這裡喝杯茶吧!
北川半兵衛 祇園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祇園町南側570-188
營業時間:11:00~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