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北北警察署,參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感受大稻埕的文化脈動

想深入了解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嗎,它曾經是臺北北警察署,座落於充滿歷史故事的大稻埕,是感受時代變遷的絕佳地點

前幾天我們去打羽球,中午大家肚子餓就出門找東西吃,剛好路過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想說還有點時間,我就跟Joyce跑進去看看。這個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入口,就直接在轉角那裡,門口還有兩根大大的圓柱,看起來真的很有氣勢。說到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歷史,那得從日治時期講起了。當時臺北有三個主要的市區,就是臺北城內、大稻埕還有艋舺,它們分別由臺北南警察署、臺北北警察署跟萬華分署管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它就是以前的臺北北警察署喔。這棟建築是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的,在1933年就蓋好啟用了。它是一棟位於兩個路口交界處的兩層樓水泥建築,形狀是L型的。

這棟建築的外牆貼著褐色磁磚,這些磁磚都是北投窯場生產的。它的一樓有扇形的拘留室,還有一個水牢,大家來這裡參觀,這些地方真的都要去看看。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後,這個北警察署就改成了臺北市警察局,後來還陸續變成刑警總隊、第一分局跟大同分局。到了1998年,它被指定為臺北市的市定古蹟,也是臺北市目前唯一留下來的30年代警察局了。2006年,臺北市政府把它定位成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然後2013年大同分局搬到隔壁的新大樓,2014年這裡就封閉起來進行古蹟整修,最後在2018年才正式對外開放。一進門,你會看到一個圓形的大廳,空間非常寬敞,感覺很氣派。大廳的一邊有間餐廳,不過我們去的那天剛好被包場了,他們在準備一個抓週活動,所以沒開放給一般客人。走到大廳正中間,有很漂亮的樓梯可以往樓上走。我們就先在一樓參觀,看完再上二樓。這裡的走廊看起來好古典,真的很漂亮。走進展間,我們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台灣新文化運動的來龍去脈了。大概在1920年代,台灣的知識份子受到社會主義的影響,他們開始用非武裝的方式來反抗外來的殖民者。像是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這些前輩們,就在現在的靜修女中那裡,號召成立了臺灣文化協會,這就掀起了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熱潮。這個新文化運動也啟發了農民跟勞工,在1927年還有了第一次的抗爭活動。1924年張我軍推動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也引發了新文化運動的風潮,還有新劇運動的興起。1920年代,在民眾們自動自發的推動下,台灣的電影、戲劇、文學跟音樂也同步發展起來,培養出很多很棒的本土文學家跟藝術家。這個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就是「新舊文化交會地,薈萃人文大稻埕」最好的代表了。

有些小空間裡,只簡單擺了長椅凳給大家休息。有些地方會播放影片,大家可以坐下來慢慢欣賞。這個展間,它看起來像是一個透視圖,展示了當時空間大概是怎麼使用的。而裡面也展示了當時建築使用的建材。接著,我們來到逮捕犯人後會暫時關押的留置場,也就是大家現在說的拘留所。以前成立臺灣民眾黨的蔣渭水先生,他也常常被帶到第一代廳舍的拘留所,那個地方就在現在家樂福重慶店的位置,離這個紀念館不遠。這裡就是很有特色的扇形居留室,大家走到中間的臺子上看,會看得最清楚。這個墊高的臺子,可以讓人很清楚地觀察到每一間居留室裡面的動靜。那個半圓形臺子的後方,就是洗手台。大家從扇形居留室外面繞一圈,可以從柵欄的縫隙看到裡面,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空間,角落那裡有一個蹲式馬桶。整修過後看起來還滿乾淨的,不過我猜以前應該是蠻簡陋的吧。控制臺的旁邊有一個往下走的入口,這裡就是很有名的水牢了。水牢大概有120公分高,通常會注入90公分左右的水,犯人進去後就只能蹲著。看完一樓,我們就上到了二樓,我真的很喜歡這裡古典的木門跟窗戶,走廊看起來非常漂亮。二樓展示的是「南無警察大菩薩」,這張海報上的警察,一手拿刀,一手拿佛珠,後面還有一隻手拿著繩子、抓人、管理交通、甚至拿著針筒跟錢,它呈現了日治時期警察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對警察是既敬畏又無奈,這個「南無警察大菩薩」的稱呼,聽起來真的很諷刺啊。
那個時候的警察真的是什麼都管,人民心裡可能也只能默默念著阿彌陀佛來保護自己了。

走進展場裡面,這裡還有介紹江戶時期的日本、清朝跟十九世紀歐洲的警察制度。更詳細的介紹還提到,日治時期的日本人甚至模仿了清朝的保甲制度,讓人民之間互相監視、互相告密,變成他們控制社會跟人民的一種手段。這面牆上掛著「南無警察大菩薩」的浮世繪,兩邊還對比了日本殖民時代前後警察做事風格有什麼不一樣。中間擺了一個藝術品,名字叫做「業」,我覺得看起來有點特別,它是以機械跟生物的感覺,或者說是有機跟無機的衝突感為主軸去設計的。再走進另一個展間,這裡就是以前北署長辦公的地方了,裡面介紹了日治時期的十二位北署長,他們都是很高級的警察,有些還有管理原住民事務的經驗。辦公桌上也有幾位警察的介紹。旁邊的志工還特別指給我看,椅背上有一隻戴著警帽的世壯運吉祥物「壯寶」,那是唯一一隻喔。這裡還有那種可以上下拉的窗戶跟凳子。1930年代之後,台灣慢慢走向戰時體制,北警察署也開始執行官方的經濟統治跟戰時動員政策,他們開始跟政治社會有了很多交流。這個展場中間弄了一個枯山水來擺放展示品,後面還有一整面牆像酒桶一樣的燈籠,感覺很有日本味。面對馬路的窗戶,可惜會西曬。我們就這樣簡單看完了展覽,從進來的那個正門樓梯走下去,因為三樓沒有開放,所以只能往下走喔。這個階梯設計得很漂亮,我覺得都可以當成表演舞台用了。這個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它以前就是警察局,現在經過整修後重新開放給大家參觀了。大家可以來這裡看看這棟很有味道的古典建築,也能同時了解日治時期警察的管理制度,以及當時台灣的新文化運動喔。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電話:02-2557 0087

開放時間:9:30~17:30(週一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