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高雄山區景點,你可能會先想到茂林紫斑蝶季,但其實真正讓我驚豔的,是這趟造訪的多納部落,這裡不只有被群山環抱的絕美風景,還有充滿魯凱族文化氣息的石板屋、彩繪牆、還有一座走起來超壯觀的多納高吊橋。這次我特地安排了一日小旅行,走訪蛇頭山景觀台、小長城步道,午餐選了在地人激推的瑪姿餐廳,下午則是在森林系的一杉沐咖啡屋放空喝咖啡,整個行程輕鬆又療癒。想避開人潮、深度體驗原民文化、拍爆相機記憶卡?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到最後!
多納高吊橋|高雄最壯觀的山谷吊橋,空中步道視野超震撼
從高雄左營高鐵站出發,自駕大約只要 1 小時 10 分鐘就能抵達多納高吊橋。這天真的非常幸運,因為前兩天茂林地區都在下雨,結果我們到的這天,天氣放晴、藍天白雲,氣氛剛剛好!雖然高雄的陽光還是一如往常地「熱情」,但在山谷之間走吊橋,吹著風,倒也多了一點涼意。
走上吊橋時,最讓人驚豔的是橋上的原住民彩繪圖騰,色彩繽紛又充滿魯凱族文化意象。整座橋不只是通道,更像是一條空中藝術長廊,在山谷間格外壯觀、好拍又有故事。
多納高吊橋全長 232 公尺、高度有 103 公尺,是多納部落早期唯一的對外道路。因為這裡常是族人送別親友的地方,所以也被稱為「道別之橋」。
在多納高吊橋上還可以遠眺多納大橋。
站在橋上往下看,整個山谷風景一覽無遺,風一吹來超涼快。
當天雖然我們這邊天氣晴朗,不過從橋上望向山谷底下的溪流,水勢急又混濁,猜想山區上頭應該還在下著雨,感覺山的另一邊正是另一種天氣。
這座吊橋的背後還藏著一段不太輕鬆的歷史。早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行理番政策,想要掌控這一帶,但地處深山的多納部落始終沒被攻下。後來他們假借「運糧」名義,說要蓋吊橋,其實是為了打通道路、方便管理部落。
而且走在吊橋上的時候,還不時看到有部落居民直接騎車穿過橋面,完全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人覺得這座吊橋真的不是只是給觀光客走走而已。
如果你想拍吊橋的壯觀景色,推薦可以從吊橋旁邊的涼亭取景,除了可以把整座吊橋拍進畫面,轉個方向,還能一併收進對面的美雅溪山谷,層層山景與溪流交錯的畫面超美。
吊橋附近還能看到歷史悠久的千年石板,而原住民圖騰則融入各種細節中。
蛇頭山景觀台|百步蛇守護的聖山,曲流地形絕美又神秘
離開吊橋不久,我們來到了蛇頭山景觀台。這裡可是茂林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也是我個人覺得超值得一看的地方!大山感覺就在你眼前,風景超美。
蛇頭山是一座典型的曲流地形,原本是環流丘的一部分,與對岸的龍頭山隔河相望,就像龍與蛇彼此對峙的樣子,光用想像就很有張力。而從景觀台望出去,那彎彎的山形與河流切線構成的角度,真的就像一條蛇的頭,難怪被稱為「蛇頭山」看得久了還真的越來越像!
而且因為這裡屬於高山陵線地形,視野非常遼闊,抬頭一看,時不時就能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飛翔,那畫面真的超壯觀,彷彿整個山谷都是牠們的家。
小長城步道|輕鬆健行路線,沿途風景彷彿迷你長城
接著我們來到了小長城步道。說真的,它的入口真的有點不起眼,如果沒仔細看,很容易就這樣錯過。其實這條步道就與多納高吊橋位在同一條路上,如果你剛剛有從吊橋那邊走過來,其實可以直接接上步道,不需要開車繞。不過我們這次是選擇直接開車到另一邊的入口,對於不想走回頭路的人來說也蠻方便的。整體來說路線算輕鬆,沒有太多陡坡,非常適合喜歡邊走邊拍照、想悠閒散步的人。
仔細一看,小長城步道是沿著山的稜線建造的木棧步道,整體路線接近 1 公里,坡度平緩,非常適合大人小孩一起健行。沿途風景真的很美,視野超遼闊,可以俯瞰整個龍頭山的環流溪谷、多納大橋、蛇頭山、多納高吊橋,還有濁口溪流蜿蜒其中。遠遠看過去,木棧道沿著山勢延伸的樣子,真的很像迷你版的萬里長城,難怪叫「小長城步道」!
整段走起來不會太累,一邊散步、一邊呼吸著山裡的清新空氣,完全就是放鬆身心的自然行程。如果你喜歡拍照,這裡也有不少制高點可以停下來拍幾張壯闊山景照,建議一定要留點時間慢慢走、慢慢看,也因為是稜線上,所以沒有遮陰處,所以來這邊走步道建議要防曬或者戴帽子喔。
瑪姿餐廳|必吃原住民料理,部落裡的私房美味
走完小長城步道後,時間也差不多到中午了,我想大家都飢腸轆轆了吧?接下來,我們來到了多納部落的瑪姿餐廳要開始享用美食囉!
還沒進餐廳,香味就先飄出來了!在瑪姿餐廳外面,我們就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準備原民風味十足的石板烤肉,這場景真的是在部落地區才會看到的限定版。看著熱呼呼的石板上,烤著香腸、米腸、山豬肉、吉拿富、竹筒飯和地瓜,整個吱吱作響、香氣四溢,光是站在旁邊看就讓人口水直流,越看越餓、越看越想吃!這種石板烤肉的烹調方式,不只是美味,更是一種傳統的生活智慧,保留了食物的原味與油香,帶著一種自然樸實的味道。來到部落,一定要試試這樣的料理方式。
進到餐廳後,沒想到連擺盤都這麼用心!我們這次用餐的餐盤設計成一隻蝴蝶的形狀,原來這正是茂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紫斑蝶意象。那隻盤子一上桌,整個餐點瞬間變得超有特色又好拍,完全不輸高級餐廳的擺盤美學。如果未來能再進一步用在地天然素材(像竹子或木片)來製作容器,那種「吃在部落、感受土地」的氛圍肯定會更完整。不過光是現在這個蝴蝶盤,就已經讓人覺得瑪姿餐廳在細節上真的很用心。
| 石板山豬肉 | 滷豬腳 |
| 涼拌過貓佐蘋果 | 泰式炸南瓜 |
| 紅米吉拿富 | 香腸與地瓜 |
我們一行人點了七菜一湯的套餐,份量超足,真的吃得很飽。每道菜都各有特色,像是石板山豬肉烤得酥香、肉汁剛好,鹹香又帶點炭烤味,超好吃;滷豬腳軟嫩入味。涼拌過貓加蘋果清爽解膩,泰式炸南瓜外酥內綿、不油又涮嘴,還有紅米吉拿富、香腸跟地瓜也都烤得香氣四溢。整體來說,既吃得飽,也吃得到滿滿的原民風味。
多納部落日常風景|山間石屋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節奏
吃飽喝足後,我們來到這趟旅程的靈魂地,多納部落。這裡是魯凱族的傳統聚落,一踏進部落,就有寧靜的氣氛。
後來我們在一杉沐咖啡屋短暫歇腳時,Mege熱情地分享這棟建築的工法,原來這間咖啡廳本身就是用石板屋的概念所延伸出來的現代建築。她說,傳統的石板屋高度其實都不高,通常是因為保暖與實用的需求設計;而這棟因為作為商用空間,特別將屋高拉高,保留石板屋元素的同時,也更符合現代人使用的需求。
更有趣的是,他們連門的設計都很講究,門扣的靈感竟然來自魯凱族男性的傳統服飾,不說真的不會注意,但一聽完介紹立刻讓人覺得這間咖啡屋真的「文化感藏在細節裡」。
而門的背後還偷偷藏了一個牛的圖騰。原本我們以為這是某種族群象徵,結果Mege笑說:「沒有啦~因為老闆屬牛!」這種帶點個人幽默的小細節,反而讓整間咖啡屋更有故事。
魯凱族的石板工藝相當精湛,據說這是一種「會呼吸的建築工法」,能隨著氣候調節溫度與濕度,是傳統智慧的結晶。
聊到石板烤肉,Mege也偷偷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她說,其實現在我們在外面常看到的石板烤肉,最早就是從多納這裡流傳出去的!多納這邊的岩石以石頁岩為主,傳熱又穩定,早期小朋友在溪邊玩水常常玩到整天不回家,中午餓了怎麼辦?直接在溪裡抓幾隻溪蝦,然後就地取材,把石頁岩鋪在河邊一曬、或生火加熱,蝦子往上一擺就開始「烤」了,也因為這樣,石板烤肉的做法才慢慢傳開來,變成現在大家熟悉的原住民風味料理之一。原來,我們在餐桌上吃到的,不只是烤肉,還藏著一段從童年溪邊開始的在地故事。
走在部落裡,也會不時看到用石板堆砌而成的矮牆,甚至還有一些牆面上畫著彩繪或圖騰,讓原本靜謐的村落多了一點活潑的色彩。
這座部落雖小,但卻充滿生活的氣息。目前整個多納部落大約有 200 多位居民,是個緊密又寧靜的社群。部落裡唯一的一所學校是「多納國小」,連同附設幼兒園,目前全校學生總共只有 48 位,屬於實驗小學體系,雖然人數不多,但也因此讓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更貼近自然,教學方式也更有彈性與在地特色。
像是學校裡的籃球場和講台,也不只是學生在用,平常部落裡如果有活動,像是慶典、集會、或傳統儀式,大家也都會在這邊一起舉辦,是屬於整個社區共享的空間。
走在部落裡,還會看到不少原住民的圖騰元素,有些就直接刻在石壁上,抬頭一看就會發現,蠻有意思的。
跟著一杉沐咖啡屋的Mege邊走邊聽她介紹,真的超有趣。她帶我們走到部落裡最高的地方,原來這裡叫做「歡呼台」。以前只要部落的獵人出草或打獵回來,都會站在這裡大聲歡呼,就像是告訴整個部落「我回來了!」那種感覺。
結果Mege還補充說,以前如果是出草,帶回來的頭顱也會放在這邊展示。我們聽到這裡瞬間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氣氛突然變得有點毛毛的,不過也因為這樣,才更能感受到這地方背後的歷史有多深、有多真。
另外,站在多納部落這邊往對岸看,其實以前那裡就是非常有名的「多納野溪溫泉」。老一輩的人說,那時候很多人會特地來這邊泡野溪,風景又美、氣氛又棒。只是後來因為 88 風災的關係,整個地形被改變了,現在那個溫泉點已經不見了,真的還蠻可惜的。
從這邊往下看,剛好可以看到下面那片水田,Mege說以前這裡是種滿水稻的,整片綠油油的,風一吹起來,稻浪一波一波地搖,看起來超療癒。她說那時候站在這邊往下看,真的美到不行,整個畫面超級舒服~
Mege還帶我們去看真正的傳統石板屋。她說早期部落的先民就是在附近的溫泉溪撿石材,用板岩一塊一塊堆疊建起來的,非常就地取材。
站在屋子前面,可以看到門楣或門柱上刻著百步蛇圖騰,那可不是隨便裝飾的哦~象徵的是頭目或貴族的身份,超有意義!聽她說,石板屋的設計其實很有智慧,冬天住起來不會太冷,夏天也很涼,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會呼吸的房子」。
這聊天之餘,Mege也和我們分享了多納部落流傳已久的「黑米祭」故事。她說,相傳很久以前,部落裡有一位婦人到田裡除草,為了方便工作,便把嬰孩放在工寮後方的搖籃裡。那天孩子一直哭,可是婦人太忙,就一邊拔草一邊安撫,沒想到等她中午回頭查看,搖籃裡的小孩竟然不見了,只留下一塊橢圓形的石頭,讓她當場嚇壞了。當晚,她夢見一位神明,神明告訴她:「我暫時帶走你的孩子扶養,等他長大會讓你們團聚。」聽起來既神秘又溫柔,也為這段傳說增添一層靈性的色彩。
一杉沐咖啡屋|森林系咖啡廳收尾行程,午後放空的好地方
旅行最後,我們來到一杉沐咖啡屋,選擇在這個靜靜的空間裡放慢腳步、慢慢呼吸。這間藏在多納部落裡的森林系咖啡廳,不只是賣咖啡那麼簡單,而是一棟有故事的建築。
更有趣的是,我們在這裡還體驗了愛玉 DIY!小卓一邊準備一邊說明,其實製作愛玉一點都不難,但關鍵在於水質,要用煮沸後放涼的自來水,或是市售的礦泉水,不能用生水或冰水,這樣愛玉才會凝固成功。
先把愛玉籽放進布袋裡,接著泡進水中開始搓洗,整個過程有點像洗衣服,手一直搓啊搓的,大概 5 到 10 分鐘,水慢慢變得有點稠稠的,搓到沒有黏稠感,這時就可以靜置讓它凝固囉!
等愛玉凝固好後,再冰到冰箱裡稍微冰一下,吃起來口感更Q彈、冰冰涼涼超適合山上這種天氣!老闆娘還教我們一個超特別的吃法,加入二砂糖,直接拌一拌就能吃了!咬下去的時候,除了愛玉的滑順,還會有二砂糖在嘴裡「卡滋卡滋」的脆脆口感,真的很妙、也超療癒!當然也可以加點黑糖、檸檬汁,甚至有人喜歡加蜂蜜或糖水,每一種吃法都別有風味~
另外也可以來一杉沐咖啡屋坐下來喝杯咖啡,這裡有美式、拿鐵、西西里咖啡等選擇,邊喝邊看山景,真的很愜意~
有在喝咖啡的朋友真的可以帶一包豆子回家,自已磨、自已沖。
就連洗手台都被佈置得超有自然感,一看就知道小卓真的很喜歡植物,整個空間從裡到外都充滿綠意,讓人洗個手都覺得療癒。
窗外就能看到一整片綠意,陽光透過葉子灑進來,整個空間都被柔柔的自然光包圍,好舒服、好療癒。
這趟多納部落一日遊真的讓我放慢了腳步。從一開始走上壯觀的多納高吊橋,到蛇頭山俯瞰山谷,還有像迷你長城一樣的小長城步道,每個地方風景都很不一樣,也都讓我不停地「哇~」出來。中午在瑪姿餐廳吃原民風味餐超滿足,下午走進部落,聽老闆娘說著石板屋的故事、黑米的傳說,還有那個聽了會起雞皮疙瘩的歡呼台歷史,真的邊聽邊覺得這個地方好有底蘊。最後在一杉沐咖啡屋裡,邊喝咖啡邊做愛玉,整個人徹底放鬆,還學到不少原民生活的小知識。我很喜歡這種不趕行程、不打卡式的旅行,反而是走進一個部落、用心感受它的樣子。多納是一個會讓人想再回來慢慢走的地方,很推薦給也想「喘口氣」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