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來到南台灣熱情又陽光滿滿的屏東獅子鄉 Sisigu,參加一場特別的踩線小旅行,主題叫做「獅子好芒·山蘇蕨起」,光聽名字就超有在地味!這趟旅程的主角,就是獅子鄉最厲害的兩樣寶【芒果和山蘇】。因為這裡冬天常下雨,加上有名的落山風會幫農作物把多餘水氣帶走,所以芒果吃起來特別香甜山蘇也超級爽脆。除了吃得開心,我們還體驗了滿滿的部落文化和人情味,是一趟超有感的深度旅遊。跟著旅咖的鏡頭一起走進「獅子好芒·山蘇蕨起」的世界,看看屏東山海間有哪些驚喜等著我們吧!

獅子鄉文物陳列館|認識排灣族歷史與文化的第一站

首先,我們來到這趟旅程的第一站,獅子鄉文物陳列館。這裡是認識獅子鄉 Sisigu 歷史與文化的最佳起點,也是感受排灣族生活智慧與傳統工藝的文化據點。陳列館雖不大,卻收藏了豐富的文物與圖文資料,包括傳統服飾、獵具、家屋模型與祭典器物,透過這些展品,我們能更深入了解在地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與信仰系統。

在文物陳列館裡,我們遇到了超熱情的洪懷生理事長,他用很親切的方式跟我們介紹獅子鄉的部落文化。雖然是第一次聽,但他的講解完全不無聊,反而讓我覺得像在聽長輩說故事一樣,有趣又有溫度。他從排灣族的家屋、服飾圖騰講起,還說到一些傳統的儀式跟祖靈信仰,像是百步蛇在文化裡的象徵意義,還有部落怎麼跟自然共處的智慧。每一樣展品在他的口中都變得很有故事,不只是看展,真的能感覺到這裡的文化有多深、有多美。之前我聽過一句話:「文化不是只拿來展示的,是活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的。」這句話讓我瞬間明白,獅子鄉不只是風景美,人的故事更動人。

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附近走一走,你會發現到處都藏著原住民的圖騰元素!

另外我們還體驗了原住民的傳統服飾,真的超有趣!一穿上那繡滿圖騰的服裝,立刻有種「自己也是部落的一份子」的感覺,不只好拍,整個人也更融入當地的氛圍了。大家穿著排灣族的傳統服飾拍照、互相欣賞彼此的造型,是這趟旅程中最有參與感的一個時刻!

文物陳列館裡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館內的鎮館之寶,「Tjuljasuwaq(外麻里巴社)百年木雕」,這是一件由台灣櫸木一體成型雕刻而成的巨型木雕,尺寸大約有寬85公分、高200公分,重達70公斤,整個作品厚實又精緻,站在它面前真的會被那股氣勢震住,木雕上可以看到一位男子形象,頭戴三根羽毛的冠飾,雙手分別握著人頭,身旁還有一隻獵犬,整體構圖代表的是舊內文社(Tjuleng)頭目家族特有的傳統圖騰,象徵著勇士、獵人與家族精神的傳承。

理事長也說,這件作品曾經流落民間,有一段時間甚至被當作古井蓋來使用,直到被文化人士發現它的真實身分,才重新被重視並輾轉由枋寮生活文化促進會保存,2002年在多位地方文化推動者的努力下,這尊百年木雕終於以隆重的古禮迎回獅子鄉,正式安置於文物陳列館中,重現於世人眼前。

還沒正式踏進楓林社區部落,就已經開始感受到濃濃的原住民氛圍了,沿著道路走,兩旁不時可以看到各種原住民圖騰裝飾,特別是象徵排灣族三寶的圖案,古陶壺、青銅刀和琉璃珠,每一樣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意涵,是排灣族人心中非常珍貴的傳統象徵。古陶壺代表的是飲水思源與家族傳承;青銅刀則象徵戰士精神與尊貴身分;琉璃珠則是愛與祝福的象徵,也常出現在婚禮或重要儀式中。

從部落入口望進去的那一刻,真的會讓人忍不住讚嘆:「也太美了吧!」藍天映襯著連綿的高山,空氣清新、視野遼闊,眼前的景色就像一幅靜靜展開的風景畫。沿著通往部落的小路走著,我注意到地上寫著一個大大的「慢」字,雖然它是提醒車輛減速的交通標誌,但在這樣的氛圍裡,我反而覺得,它像是在對每個來訪的人輕聲說:放慢腳步,仔細去看這片山林、這些樹木,還有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與故事

在這裡還能看到滿山滿谷結實纍纍的芒果,真的超壯觀!遠遠望去,一整片山頭掛著一袋袋的果實,就像小芒果們穿著保護衣,整齊地排排站在樹上享受陽光洗禮。沒錯,那就是今天的主角,芒果啦!

來品嘗吹海風長大的芒果|屏東獅子鄉最香甜的在地水果體驗

沿途真的隨處可見又大又飽滿的芒果掛在枝頭,看得我口水都快滴下來啦!每一顆都像在跟我們招手說:「快來吃我~」走在這條路上,根本就是一場芒果的誘惑大考驗!

你可能摘過橘子、採過草莓,但你有沒有摘過芒果?這可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啊!不像小果實那樣輕輕一摘,芒果又大又重,還得靠點工具才行。大家拿著工具,準備出發前往芒果園,正式展開這趟超有趣的芒果採收初體驗啦!

也因為獅子鄉的芒果樹大多有做「矮化管理」,所以芒果樹其實不會太高,摘起來一點都不困難,輕輕鬆鬆就能體驗採果的樂趣!至於怎麼看芒果熟了沒?這就不是我們外行人說得準的啦~還是要靠專業的農民來判斷比較保險。不過有個小撇步可以分享:如果看到白色果袋上透出紅紅黃黃的顏色,那通常就是熟了、可以採收囉!

對旅咖來說,這可是第一次親手摘芒果,說真的還滿特別的!跟想像中不太一樣,沒有太困難,反而多了很多新鮮感和樂趣。芒果初體驗,成功達成!

小小一顆愛文芒果,像是「紅寶石」,一拆開紙袋就撲鼻而來那股熟透的香氣,真的超香!那種濃濃的果香讓人一聞就忍不住流口水。

摘下來的芒果可不是直接就能上架販售,還得經過一番「選美比賽」!農民會仔細篩選,把外型最漂亮、大小最適中、果皮完整沒有損傷的芒果挑出來,這些就是未來要進市場或宅配到你家餐桌上的「明星芒果」。看似簡單,其實還蠻講究的,每一顆都是用心挑出來的喔!

你看看你看看,是不是超美的芒果呢?

我們遇到了在地的芒果達人:洪念中先生,同時也是LUSA 愛文芒果主題館館長。他跟我們分享為什麼屏東獅子鄉的芒果特別好吃,其實背後的學問可不少!洪大哥說,獅子鄉的愛文芒果是大自然與農民細心栽培的結晶。這裡擁有充足的陽光、純淨的水源,加上當地農民採用「在欉紅」的方式,也就是讓芒果自然在樹上熟成、轉色,不催熟、不急採,才能讓甜度自然提升,果肉吃起來香氣濃郁、纖維細緻滑順。

他笑著說:「想吃最道地的芒果,一定要來獅子鄉現採現吃,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原味。」

光是聽介紹還不夠,沒親口吃到芒果,怎麼能說它好不好吃,你說對吧?緊接著,我們的芒果達人:洪念中先生,就要親自請大家品嚐芒果料理啦!到底現採的愛文芒果變身成美食後會有多驚艷?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哇~現場準備的芒果料理真的超多樣化,光看就讓人眼睛一亮!有芒果優格、芒果冰沙、餅乾佐芒果醬、芒果冰淇淋,甚至還有芒果木耳飲,每一道都擺得漂漂亮亮的,感覺就是誠意滿滿。沒想到芒果不只能直接吃,還能變化出這麼多種不同的吃法,讓人對芒果的印象完全升級!

其中我最有感的是芒果冰沙,真的超濃郁!一入口那股香味直接衝上來,雖然只是簡單一杯冰沙,卻完全喝得出用料實在,芒果控一定會愛爆!

餅乾夾著芒果醬一起吃也好特別,簡單的搭配卻意外有創意!沒想到芒果醬不只可以當果醬抹吐司,讓人對芒果的吃法又多了一種新想像。

芒果優格也很不錯,碗裡滿滿的芒果塊加上滑順的優格,根本是黃金組合!清爽又不膩,怎麼搭都對,真的百搭沒話說!

在我們品嘗芒果料理這邊,有一棵被族人尊稱為「衙門神木」的百年老欖仁樹,高大挺拔、綠蔭如蓋,不只是地標,更象徵著部落的守護與歷史。據耆老口述,這棵老樹在日治時期就已存在,當時日本人在此設立駐所,族人稱這地方為「GIMENG(衙門)」,因此得名。老樹靜靜佇立百年,見證部落的風雨故事,也陪伴一代代人成長,成為族人心中的精神象徵。

獅子山廣場|欣賞海景與獅子岩的秘境景點推薦

接著我們來到了獅子山廣場,老實說,如果沒有人特別介紹,這裡真的很容易被忽略。但仔細一看,山壁上居然有一塊岩石長得超像人臉!有點像酋長的側臉,也有人說看起來像變形金剛的標誌,非常神奇。不過最酷的是據說如果從海那一側拍過來,整座岩石看起來就像一頭獅子,這也正是「獅子山」名字的由來。是不是很有趣!

廣場的正前方,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站在這裡視野超級遼闊,是個放空、看海的絕佳位置。天氣好的時候,還能在這裡看到美美的夕陽,聽說夕陽染紅海面的景色超級夢幻!可惜今天天氣不太賞臉,只好留點遺憾,當作下次再來的理由吧。

如果你有去屏東墾丁玩,那這個地方大概就是你咻~~一下就開過去、沒注意到的景點但其實超值得停下來看一眼!下次從墾丁回程的時候,不妨特地繞過來這裡,賞賞海、看看山壁,說不定還能遇見美美的夕陽喔~

樹下餐桌|隱藏在部落裡的風味餐廳,一定要預約才吃得到!

晚餐時間,我們來到南台灣傳說中最難訂位的餐廳之一,隱身在屏東獅子鄉的祕境風味餐廳:樹下餐桌,這裡真的太有氣氛了!餐廳就設在大樹下。

餐廳裡只有10張桌子,所以沒提前預約的話,幾乎不可能吃得到!完全是那種低調又超搶手的隱藏版美食名單,能來這裡用餐真的算是超級幸運!

天色也漸漸晚了,大家肚子都在咕咕叫,一上菜根本來不及拍照就開吃啦!這邊點餐是可以一道一道單點的,所以我們就邊吃邊加點,越點越多,沒幾分鐘菜就被掃光,吃得超乾淨~現場氣氛超歡樂,每個人都吃得超開心,邊吃邊說「好好吃!」根本停不下來~

旅咖點的是辣炒海鮮麵,端上來整個香氣撲鼻,裡面有滿滿的新鮮蛤蜊,還吃得到一些花枝,最讚的是還有一隻蝦子藏在裡面,海味十足~麵條帶點微辣,吃起來很順口,不會太重口味,真的好吃耶!

最後再來一杯清爽的水果茶,為今天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吃得滿足、心情愉快,這一餐真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好END!

晚上我們入住在獅子鄉的奇荖坑營地,這裡真的超靜謐,四周被大自然包圍,完全沒有光害,天氣好的時候抬頭就是滿天星星,超夢幻~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還能聽見蟲鳴聲,隔天一早也有鳥叫聲當作天然鬧鐘,真的很像住進大自然的懷抱,是一個被森林藏起來的秘境露營區。

更棒的是,晚上還有安排營火晚會,現場有歌唱和舞者表演,氣氛超熱鬧!節目尾聲還邀請大家一起共舞,全場一起動起來,真的超有感~是這趟旅程中最歡樂又難忘的一晚!

等高線緩降橋|從空拍視角看台灣最特別的山中交流道

一早我們來到屏東獅子鄉的「等高線緩降橋」,這裡一共有兩座,是當地非常推薦的特色景點。透過前部落主席李聖龍先生的導覽介紹,我們才知道這座橋竟然有個超酷的稱號台灣第一個「交流道」!原來以前這裡的地勢落差比較大,為了讓車輛能安全上下,只好順著山的等高線做出緩緩下降的設計。站在橋上往下看,真的很像現在高速公路交流道的上下坡工法!這種設計不只實用,現在也變成一種結合歷史與地形特色的文化景點,很值得一探!

其實這座等高線緩降橋早期是為了中華電信設立微波站而興建的,算是一條功能性很強的工程道路。不過後來中華電信另闢了其他道路,這座橋也就逐漸被廢棄,長時間沒有維護,儘管如此,因為這裡通往在地居民的傳統耕地,又有優美的山海風景,對當地生活跟觀光來說依然非常重要

有趣的是,打開 Google Map 一看,還真的可以清楚看到這兩座等高線緩降橋的形狀,就像兩條順著山勢彎下來的緩坡,非常明顯。

而且這個地方真的超適合拍大景!站在這裡放眼望去,壯麗的山脈、蜿蜒的海岸線,加上遠方那片蔚藍大海,通通盡收眼底,景色美到不行~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整個畫面真的超夢幻,難怪有新人會特地跑來這裡拍婚紗,隨便一拍都像雜誌封面一樣漂亮!

新路百年梯田|人工砌石的百年遺產,見證祖先的農耕智慧

離等高線緩降橋不遠的地方,還藏著一個很有故事的小景點,就是新路百年梯田。這片梯田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過去是部落用來種植水稻的重要耕地。走在田邊仔細看,會發現一塊塊堆疊整齊的石牆,那些石頭可都是早期族人一塊一塊人工砌成的,展現出滿滿的生活智慧與辛勞。

你知道嗎?我們現在走的這條水泥路,以前其實是水路喔!早期這裡是用來灌溉梯田的渠道,後來才鋪成現在的道路。

其實打開 Google Map 一看才發現,這片百年梯田的範圍還蠻大的耶!原本以為只是小小一塊,沒想到整個沿著山勢延伸,看起來層層堆疊、非常壯觀。

丹路百年木麻黃|屹立百年的神木,陪伴部落走過時光的見證者

走進丹路部落之前,會先看到讓人印象深刻的「丹路三巨頭」。一開始大家對這三尊雕像的來歷並不清楚,甚至有人戲稱代表的是鄉長、議員和代表主席,但隨著地方文化復振的推動,才發現它們其實有著深厚的部落意涵

原來這三位形象,正好對應到楓港溪流域 Sapediq(射不力群)傳統社群中的三位部落領袖:來自Pasumaq(巴士墨社)的最大領袖 Tjungacaq、來自Kasilu(家新路社)的次級領袖 Valjaivai,以及代表Soupau(草埔後社)的第三位領袖 Djiling

在丹路村辦公室和集會所旁,矗立著一棵見證部落百年歷史的樹木,丹路百年木麻黃,這棵大樹不只是植物,更像是部落的一部分,陪著族人走過遷徙、成長與離別的歲月,這天由丹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懷生帶著我們來到樹下,他一邊笑著、一邊分享童年記憶:「我小時候,大概國小三四年級的時候,這棵樹看起來比現在還要高!有一次還被雷劈過,整整斷掉了三分之一,不然現在肯定更壯觀!」

站在這裡還能遠望溪谷,牡丹社事件中,日軍從楓港沿著溪流進入山區的「北路」行軍路線,而這裡正是當年日本人設置駐在所的據點。也因為此地位於Sapediq(射不力群)的中心位置,可掌控四大社——Kasilu(家新路社)、Pasumaq(巴士墨社)、Tjurupatapatalj(牡丹路社)與 Soupau(草埔後社),因此在1922年部落族人被迫遷至現址時,這棵木麻黃就已經在這裡了。

丹路國小|在山中實驗小學,看見孩子的自信與成長力量

丹路國小位於屏東縣的獅子鄉,這裡也是全屏東縣面積最大的鄉鎮之一。而這所小學不只是學習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故事的空間。像是在校園裡,每一根柱子其實都有它的文化意涵與歷史故事。

其中一根柱子,就由現任理事長洪懷生向我們解說,講述了「Sapediq」這個詞的由來。在排灣語中,Sapediq 是一個充滿畫面感的動作詞。早期楓港溪中上游水域生態豐富,當地族人涉水過溪時,總會有成群的小魚跑來啃腳,走起路來十分困難。這時人們就會伸手入水把魚趕開,這個動作在排灣語裡就叫做「sapediq」。久而久之,這個詞演變為地名,後來以音近的方式轉寫為「射不力」。

最特別的是,丹路國小已經轉型成了實驗小學,整個校園的氛圍也跟著不一樣了,校長導入了一套叫做「七個好習慣」的概念,並不是那種很難懂的大道理,而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轉化成生活中的行動指引,讓學生在學校不只是念書,更能學會思考、解決問題,學校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看見自己的優點,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七個好習慣包含: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聽老師分享,也看到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真的會覺得:哇,就算是在山裡的學校,孩子們也一樣可以擁有世界觀和自信。

從丹路國小離開後,大夥應該也差不多有點小餓了吧?那就來點吉來富搭配鳳梨木耳飲,剛剛好解個嘴饞~既有在地風味,又不會太有負擔

雙流道之驛|必吃山蘇麵與冰淇淋,屏東在地農產一次打包

接著我們來到雙流道の駅吃中餐。這裡不只是用餐的地方,更像是一個集合了「屏東在地農特產」的休息站,能吃、能買、也能認識在地好物。最特別的是,他們還研發了山蘇麵山蘇冰淇淋,這可不是用嫩芽喔,而是運用山蘇非嫩芽部分磨成的粉來製作的,完全不浪費,超有創意!

旅咖這次點的是馬告堅果醬拌山蘇乾麵,這道料理很特別,麵條本身就是用山蘇製成的,再搭配山蘇嫩葉、小黃瓜片和小番茄,整體吃起來非常清爽清爽。不過老實說……我吃不太出山蘇的味道啦 >< 但那個有著馬告的香氣,跟清爽的蔬菜搭在一起還滿爽口的,是一份兼具創意與在地特色的輕食選擇!

最後還有品嚐山蘇冰淇淋,聽起來是不是很特別?不過說真的,我是吃不太出山蘇的味道啦,反而覺得奶味比較明顯~但整體口感還不錯,冰冰涼涼的,當作飯後小點剛剛好。

來摘由霧水培養的山蘇|走進山林採野菜,體驗原始自然的滋味

你吃過山蘇嗎?那你看過山蘇長在地上的樣子嗎?看過山蘇,那你知道山蘇是怎麼摘的嗎?在獅子鄉內文部落,村長施正順笑著說:「就這樣摘起來吃啦,直接吃就對了啦!」聽起來好像很隨性,但其實這裡的地理環境真的非常特別。內文部落四面環山、氣候潮濕,光是蕨類植物就有將近幾百種,其中以山蘇最為常見。

最特別的是,這裡的山蘇都是無毒、無農藥、自然栽種的,完全仰賴山林的天然環境來孕育。就算沒有下雨,早上也會有霧水留在葉面上,微氣候條件超優,加上不用噴藥、不用施肥,長出來的山蘇特別嫩、特別好吃,也讓人吃得安心又滿足!

那山蘇到底怎麼採呢?其實很簡單,村長說,通常就是挑最嫩的地方,用手輕輕掰下來就可以了。因為這裡的山蘇都是自然生長、沒有農藥,也不需要什麼特別工具,徒手就能採。

那山蘇到底怎麼料理呢?其實最簡單、也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熱炒山蘇!只需要簡單的配料,像是蒜頭、薑絲,甚至加一點小魚乾或破布子,就能炒出一盤熱騰騰、香噴噴的山蘇上桌啦~剛炒起來的山蘇真的超好吃,口感非常嫩又帶脆,而且還會有一點點黏滑的口感,很特別。不過你可能會吃到一點微微的苦味,那其實是山蘇裡的單寧酸喔~嫩葉的含量比較少,所以越嫩越好吃、也越不苦!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一座用石頭堆砌而成的牆面,屋頂則是用茅草搭蓋的建築,這正是內文部落的龜甲屋,雖然是用現代的建造方式搭建的,但整體是仿照祖先過去的傳統房屋所重現,讓大家可以親眼看到、親身感受部落早期的居住樣貌。

內文濕地|走進野薑花海與清澈溪流的療癒步道

離開龜甲屋之後,我們接著散步來到內文濕地,結果一抬頭一看,哇~整片濕地居然都是野薑花耶!雖然現在不是花季,沒有開花有點小可惜,但想像一下這一大片要是花開的時候,一定超級美、而且超香的啦~下次真的好想挑花季的時候再來看看!

而且旁邊的溪流超乾淨,水清澈到可以看到底,走近一點一看,還真的有好多魚兒在裡面悠游耶~

如果一大早來這邊散步,一定超級悠閒的吧!微風輕輕吹、空氣又超清新,搭配眼前這片綠意和潺潺的溪流聲,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慢下腳步。

這趟走進獅子鄉的旅程,從山海美景、部落文化,到滿滿的在地風味,真的讓人收穫滿滿。不只吃得開心、玩得盡興,還更貼近了這片土地的故事與人情味。下次如果你也想來一趟不一樣的南台灣小旅行,不妨放慢腳步,來獅子鄉走一走、吃一口山蘇與芒果的滋味,讓身心都好好充電一下吧!

獅子好芒·山蘇蕨起活動資訊

獅子鄉每年都會舉辦芒果節大型活動,今年(114年)將在6/28(六)盛大舉行,內容多元豐富,有原民表演、藝術創作、小農市集、食農DIY,詳情請隨時關注「SISIGU 獅子鄉公所」&「獅子好芒﹒山蘇蕨起」FB粉絲專頁。

SISIGU 獅子鄉公所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isigu.tw

獅子好芒·山蘇蕨起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2951451526

留言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