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上下來已經五點了,我們沿著階梯往下走,繼續走斜坡往老城方向。
導遊告訴我們,布拉索夫建城時分別有撒克遜人與羅馬尼亞人居住。
在匈牙利帝國時,為了鼓勵德國人到此居住,
提供德國人免稅,而且分區居住。
來到第一條馬路就左轉,繞著外圍走,
這裡的房子我覺蠻好看的,但好像沒什麼人氣。
來到一個小廣場,有大大小小的裝置藝術白椅子,
有小孩爬到大椅子上,上面也有不少塗鴉。
轉進巷子裡,導遊介紹羅馬尼雅傳統房子是四方形,
從中間的門進入後,裡面圍起有中庭,周圍則是房間。
導遊先帶我們到晚餐餐廳Casa Hirscher外面認地方。
如果繼續走就會到議會廣場,但我們沒有要直接走過去,
而是要繞道參觀多一點的地方和黑教堂再繞去廣場。
旁邊這一大棟橘黃色建築以前是倉庫,後來Hirscher太太把它捐出來,
餐廳名字也是以Hirscher家姓來取名。
餐廳對面是個文化中心,
櫥窗裡陳列了一些戲偶與偶服。
往回走到大馬路上,先經過一個全是最小的巷子口。
然後往左側見到一間像教堂的建築,
地圖上看到是一間猶太教堂Beth Israel Synagogue呢。
後面山上有BRASOV的字樣,就是我們搭纜車上去賞景的地方。
經過一家四星小旅館Vila Katharina,據說是德古拉情人曾住過的地方。
有興趣看看傳說故事可點連結。
然後就來到了新城門,有三個拱門,
中間是車道,兩邊則是給行人走的。
新的門是在1827年為了紓解交通而建,
在13-17世紀撒克遜人統治時期,羅馬尼亞人是不能走這個門的。
過了新門後右轉,則是舊城門Catherine's Gate,
於1559年由裁縫師公會所建造,
之前是個St. Catherine's Monastary修道院,所以取名為Catherine's Gate。
以前羅馬尼亞人只能走這個門進城去做買賣。
城門上方除了中間有個突出的大塔,四周有四個小塔,
意味著此處是個有法治的地方。
城門上有個市徽,是橡樹根莖上有個皇冠。
城門的對面是個公園,沿路看到了四個木雕,有貓頭鷹、小鹿、熊和山羊。
往前走是外西凡尼亞大學的校舍,向右轉,前往黑教堂。
大家先在黑教堂外面坐下休息聽講解。
教堂是在中世紀的時候,由在地的外西凡尼亞薩克遜人(德國人)所建,
原來屬於羅馬天主教,敬獻給聖母瑪莉亞,原名為the Church of Saint Mary,
1383年開始建造,幾經波折,直到1476年才建好。
外觀有好多尖塔,是羅馬尼亞境內的主要哥德式風格建築的代表。
新教改革時期,天主教敬拜儀式被路德新教取代,
也正好受到Johannes Honterus(1498-1549)的影響,
目前也是此區域內最大也最重要的路德教派敬拜場所。
教堂外的雕像就正是Johannes Honterus喔。
黑教堂據傳是因為1689年火災燒黑而稱為黑教堂,
不過也有人研究之後發現黑教堂並沒有遭受過火災,
而是在十九世紀變成工業城之後被汙染了。
休息了一會兒,大家依序進入教堂,這木門不大。
通過前廳,還有一道門。
進入後才正式來到教堂大廳,挑高的拱型大廳,是典型的天主教堂。
這個佈道台很漂亮,1665年雕刻製作的,是牧師講道的地方。
我到教堂一定會找管風琴。
這台管風琴由Carl August Buchholz花了四年(1836~1839)年時間組裝完成,
有3993支管子、四組56鍵的鍵盤、一組腳踏板、27個琴栓,和63個音響調節。
到今天仍被認定是羅馬尼亞境內最大的機械管風琴。
往上看,上面還有兩個管風琴,好意外喔,沒想到裡面還有更多!
原來這些管風琴是德國人在二戰後逃回德國時留下的。
另外還有很多鄂圖曼織毯,是十七、十八世紀時個人或商會捐的,
教堂約收集了兩百件呢。
導遊說是葬禮蓋棺要用,用完就送給教堂。
靠近祭壇查看,中間有個銅製洗禮池,從1472年到現在都還有在用。
往祭壇看過去,左手邊有個管風琴。
拍個特寫。
另一邊這管風琴的樣子像希臘神殿哩。
祭壇建於1866年,有17公尺高,塔狀設計讓人感覺是哥德式風格。
素雅的祭壇上方有聖像,是耶穌在佈道,
旁邊的雕像則是四位福音傳播者與門徒彼得、保羅。
各行業的商業公會捐錢分區坐貴賓座位,座位區都有代表的圖案。
牆上有一幅1898年畫的圖,畫中布拉索夫市長正在議員與Johannes Honterus面前
朗讀Johannes Honterus編纂的改革書,而當時正是從天主教轉變成新教的過渡期。
這幅重要的耶穌誕生壁畫是在1476~1490年間畫的,
中間是聖母瑪利亞抱著小嬰兒耶穌,兩邊有亞莉山卓雅的聖凱薩琳與聖芭芭拉陪伴著。
左邊角落有象徵匈牙利國王Matthias Corvinus的徽章,
右邊角落則是他的太太Beatrix of Aragon的徽章。
壁畫下方有耶穌被釘的木雕,似乎象徵著耶穌的出生與死亡。
更多資訊可參考黑教堂官網(英文)
參觀完黑教堂接近六點半,我們走到議會廣場,
導遊讓我們在這邊自由活動半小時,七點再自己從小巷走到餐廳用餐。
議會廣場從1364年起就是每週與年度市集的地點,
周圍被十八、十九世紀的房子圍繞,大多是重要遺跡。
廣場中間這棟重要建築是1420年建的議會,現在則是布拉索夫縣歷史博物館。
對面這棟建築好美,仔細看門口的牌子,是羅馬尼亞國家銀行。
廣場上當天正在舉辦演練活動,停了好多救護車。
還有點時間,我們看地圖上有座東正教教堂
Piata Sfatului Orthodox Church,就往那裡走。
穿過門廊是個安靜的天地,教堂在裡面,並不大。
原本的小教堂建於1829年,後來因為頹圮,1895年重建,四年後完成,
傳統上是薩克遜人的活動空間。
外觀蠻優雅的,是新拜占庭式,顏色偏淡色,與外面的門樓風格很不一樣。
進入門廳,有拱門區隔開大廳。
內殿牆面上的人像圖則是在1898年雕刻、鍍金、繪製。
此建築被羅馬尼亞文化宗教部列為重要歷史遺跡。
內殿正上方的拱頂很莊嚴,也有開小窗讓陽光射入。
教堂門口附近有飲水處。
維基百科對廣場的介紹提到1892年之前廣場上有兩個井,
我在猜這是否是其中一處。
廣場上大家悠閒的散步,不意外的,這裡也有很多鴿子和用餐的帳篷。
周圍的房子看起來蠻古典的,
現在大多是餐廳、飯店或商店,和歐洲許多城市的廣場很像。
後面的山頂上有著BRASOV字樣,就是我們下午上去的地方,
中間那一條就是纜車道囉。
逛了一下,時間接近七點,我們就往餐廳移動。





































